人们总是把老师比喻类灵魂的工程师,因为他们教书育人,雕琢品性,我总喜欢将我们重症医学的医护笑喻为人类灵魂的摆渡者,因为在这里每天面对的是非生即死。
最近也有看过几篇微信里被转疯的文章,比如“ICU里,那些见过死神的90后们”,“流感下的北京中年”,都是从患者的角度叙述了求医的过程,文笔细腻精湛,也让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,如果换位思考,我们未必做得比他们好。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,我总是在挖掘我们重症医学的医护们,但确实少之又少,我想是因为我们太过于神秘吧,以至于大家都知道我们,却停留于听过的层面,今天我也想讲讲我们科那些见过死神的90后们的故事。
首先来讲讲个人的经历吧,在这个现代化,信息化如此高的社会,你读书时,你的学校,专业就被不知不觉贴到你的社交标签上了,你工作时,你的职业,待遇也被贴到社交标签上,也许你不愿意,但事情就是如此发生着。每次跟人们谈到职业,最让人惊讶的总是我,没错就是我,男
护士。我就奇怪了,你们不好奇一下飞机师,工程师的工作,好奇我一个男
护士干嘛,好奇我是男的呢?可是他们认识我十几年了,这个应该不用好奇吧,还是好奇护士这个职业呢?可是护士每个医院都有啊。还有几次,病人情况好转,要转回病房继续治疗,在普通病房,也会有家属好奇说很少见到男护士,这时候病人倒先帮我说了,说在ICU里面很多男护士的,一星期每天不重样都行,嗯,我想说,像我这样的,我们科还有十几个。这也是ICU的一个特色,里面有普通病房很少见到的男护士。
人们听说在ICU工作,总会用一些奇怪的词语来形容我们,比如刺不刺激?是不是见过很多生死,对生死很淡漠?工作是不是很压抑?如果将抢救病人生命的分秒必争,与死神博弈的生死时速定义为他们口中的刺激,那确实是很刺激,但我想说健康所系,性命相托,我们必将全力以赴,这不是儿戏,这是一场关乎生死的战争,所以这并不是刺激而是责任。在ICU确实见过很多生死,见过病情好转,转回普通病房,恢复健康的;见过病情恶化,走向生命终点的;见过家属为了病人散尽家财,最后无奈出院回家的。病人任何一点的病情变化,我们都如履薄冰,因为我们知道,任何一点的疏漏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结果,因为也许在这里他只是一个病人,但在外面他可能是爸爸,丈夫,儿子,他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象征,所以见得越多生死,反而越敬畏生命。在ICU工作确实有时候是压抑的,封闭的环境,绷紧的神经,甚至机器的警报,病人的躁动都对我们造成了困扰。所以更加为那些能坚持下来的前辈,老师们感到钦佩,在电影“西游女儿国”有句台词,“其实爱一个人和爱众生是没有区别的”,我想老师们就是在用爱一份职业来爱着众生吧。
当然这里也有很多困扰。比如我们经常要面对家属的质疑,需要不停向家属解释为什么探视时间那么短,为什么不能进去探视,随时都要面临的紧急封存病历等等。还有我们有上不完的夜班,我想这也是很多人逃离ICU的一个重要原因吧,但ICU病人的特点决定了这里工作人员的上班的特点。
总之,我们科这些在ICU里见过死神的90后们,他们在家里也是别人的儿子,女儿,爸爸,妈妈,但他们因为这份职业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,白衣天使,并且他们正在通过爱一份职业来爱着众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