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”,我或许没有见识过三更的灯火,也没有听闻过五更的鸡啼,更不会提味道匡衡凿壁偷光的辛勤与不易,但我深知,努力不一定成功,不努力则注定失败。只有在同样的时间中付出更多,才能拥有更高的成绩和成就。
这里说的是成绩和成就,自然是特指在学习生活中所取得的。但对于那些不愿学习或是不学习的人,有何来“成就”之谈?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说,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但如果连“道”都缺乏了,又怎能生出缤纷的“万物”?因此在论述学习之前,先要讲讲学习的重要性。
“学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”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学习诚然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,但却是最简便的一条;如果你连这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路程都不愿去走,那么别的道路你还走得通吗?走的下去吗?科举制度能在中国的历史中绵延三千余年。一代又一代学子不辞辛劳寒窗苦读十载,虽然金榜题名的人只是少数,但依旧初心不改,似范进参加科考二十余次的更不在少数。为何?因为他们深谙学习的重要性,希望能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。
“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”,按照脱离了学习,纵使拥有天才的头脑,也只会埋没在苍茫人海之中。方仲永年不满五即能指物为诗,“神童”之名人尽皆知,但因步入学堂,终一事无成,竟以耕耘为生。瓦拉赫就读初中时成绩不及格,但凭借着勤奋好学的品性,成就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之一。上课时,每诚惶诚恐,正襟危坐,沉默寡言,虽老师和组长“威逼利诱”,然我行我素,不为所动。这便是九班同学的真实写照,你我即羡仲永之才,又无瓦拉赫之志,此时不学,更待何时?
我列举以上例子,不外证明学习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。然而半日为过却又听见有人抱怨了,作业太多啦!题目太难啦!生活太苦啦!但我认为学习的至道只在一个“
乐”字,
乐学矣,焉谈苦哉?
就像我校学风“求真感恩,乐学善思”中提到的学习的精髓在于“乐”,即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。试想一下,如果你去做一件自己极力抵触、唯恐避之不及的事儿,想要做好该是十分困难的;但如果你尝试从内心深处接纳他、喜爱他,又有几分做不好的道理呢?学习是苦乐交织的旅程,唯有那开朗豁达,善于从“苦”中寻“乐”者,才能走的轻松自如。明代于谦有言:书卷多情似故人,晨昏忧乐每相亲,其此之谓乎!
那么,怎样才能做到“乐学”呢?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心底里将学习看做是一桩妙趣横生的事。世间万物,唯心意无法自欺;这样一来,我们便会满心欢喜的上课、写作业。将所有精力都集中在眼前的笔和纸上,注视着每一次起笔、顿笔与收笔,进入一种近乎“无我”的状态,自然不会感到困倦。如若对学习抵触不已,一见书本儿便头晕目眩、满目萧然,上课时神游不止,下课后得过且过,日复一日,谈何“乐学”?学习固然不轻松,但整日闲游无所事实会比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要快乐吗?文学大师梁启超在《敬业与乐业》中说:“苦乐全在主观的心,不在客观的事。”为何《论语》中颜回能在“人不堪其忧”之处“不改其乐”?为何《三体》中托马斯·维德能在疾苦的监狱生活中始终不改初心?因为他们懂得将眼前之事看作乐,善于从苦中寻乐。同样,只要我们有一颗“乐之心”,有一双发现乐的眼睛;在作文题思路顺畅的一瞬间,或是几何题茅塞顿开的一刹那,学习又何尝不是一件乐事呢?
正是:
书山之路千仞险,学海无涯万里难。
青灯奋笔三更夜,漫卷疾书八载寒。
勤习好问觅新知,乐学善思路璨烂。
年少有为今又是,问路中考举狂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