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进
厨房,便是漂亮整洁的整体橱柜,现代化的消毒柜、微波炉、电磁炉、豆浆机、电饭煲一应俱全,琳琅满目,就连时兴了很久的液化气灶具也面临下岗的困境,快要退居二线了。走进
厨房,便想起来小的时候,家住农村,一间屋子黑黢黢的,东西杂乱无章,墙壁一片模糊,地上没有下脚的地方,屋里没有明亮的阳光。每当生火做饭的时候,凡是通气的地方便狼烟四起,呛得人透不过气来。后来读书的时节,我就常常想,估计那些酸文人大都没有进过厨房,更不知油盐酱醋为何物啦?所以“炊烟袅袅”这么脱离生活而富有诗意的词组才会在他们笔下诞生。那时候用的是风箱,用风箱烧柴禾着的快,灭的也快;只有不停地拉风箱,火苗才能不停地往上窜,上面扣着的一口大锅里的水才会“沸腾”。现在风箱快要绝迹了,“老鼠钻风箱,两头受气”的谚语再过若干年要做解释和描述恐怕要多费好些口舌了。后来,邻县发现了煤矿,各家各户垒砌了炉灶,我们那儿俗称“死煤火”。要到坡上拉煤土,和均匀了,以块状投入炉膛,火很旺,也方便,但到处是黑糊糊的;方便倒是方便了,可晚上封不好就麻烦了,不是封的太薄(省煤)旺过,着败了;就是封得不严,缺氧,窒息了。第二天早上大人们起床的第一件事不是跑茅房,而是跑厨房,先得去探个虚实,以便采取及时应对措施。再后来有了蜂窝煤,干净,方便,省煤,便于移动;夏天做饭,冬天烤火,共用一炉,爽。每到秋末冬初,谁家有打煤机便成了香饽饽,东家借,西家用,忙得不可开交。左邻右舍的,不让用便得罪了。当轮到自己用的时候,或是机器坏了,或是天已经隆冬,冷,煤干的慢,那个急人吆!提起打煤,刚毕业时,冬天要打煤,人手不够,找同学帮忙,来了三四个,挺快,不到两个小时,门前空地上如三军仪仗队般整整齐齐摆满了一大片。大家辛苦了,得,管饭吧!割肉、买菜、打酒,煞是热闹。事后一算账,比买煤球还贵,但那是珍贵的感情投资啊!尽管如此,从此以后,我再也没有打过一次蜂窝煤,再没有做过这般费力劳神之事。有了液化气,淘汰了蜂窝煤。最近几年家用电器普及得快,液化气也快不用了。只不过我们这地方冬天没有暖气,还是要用热水炉取暖用水的,直到现在还没有摆脱“满面灰尘烟火色”的困扰。但仅仅是用热水,在上面做饭,别提了,急,慢。即使是熬粥,也是先在电磁炉上烧开,再放上去慢慢地熬。不过,人家都普遍感觉煤炉上熬的玉米糁好吃,我味觉迟钝,没感觉。听说县里要上秸秆发电厂了,集中供热,心中那个高兴劲,甭提了。到那时,咱要彻底摆脱烟熏火燎的尴尬,学人家西方,凉拌、沙拉,简单干净,有营养。可是,那成吗?恐怕胃难以适应,就要闹罢工了吧!不过很难讲,现在的糊涂面条孩子们谁还吃呀!人家吃的是麦当劳、肯德基、德克士,干净卫生的厨房留给孩子们用吧,谁叫咱没有那福分呢?就这样吧,想想而已,还得赶紧回家,
走进厨
房,领衔演奏那锅碗瓢盆交响曲呢!否则,老婆的脸色可有你看的!打住,再见!2006年11月8日